【數位支付】各種Pay那麼多:手機行動支付、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通路電支有什麼差別(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Garmin Pay)?
金融科技跟著數位化,各種Pay的商業模式像是細胞分裂一樣不斷無性繁殖?各家零售通路也跟著加入自營支付行列,到底:行動支付、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有什麼差異區別、有什麼不一樣?有哪些細節需要注意的嗎?
1. 電子支付 Electronic Payment
電子支付應是目前使用最廣的種類,擁有獨立的數位帳戶,中間有電子支付機構作為中介(擔保或信託者),多半以掃描為主、尚未到支援NFC感應扣款階段。
※支付方式有:QR Code、掃描條碼、NFC感應支付。
2. 電子票券 Electronic Ticket
電子票證是以預先儲值的多功能支付、非接觸式晶片,透過靠近讀取感應扣款,悠遊卡/一卡通的出現算是整合各家民營公司讓大家能統一付款的實體卡片,現在則是多了不同公司發行的電子票券提供儲值與應用,像是icash 2.0。
3. 行動支付 Mobile Payment
除了以上兩種外,衍伸出無實體銀行帳號,也就如字面上所定義的,透過手機或智慧型手錶等行動裝置作為支付工具取代原本實體的現金或信用卡的「感應支付」如:iOS系統(Apple Pay)、Android系統(Google Pay、Samsung Pay)合稱三大Pay,智慧手錶像是Garmin Pay。台灣中華電信開發提供的Hami Pay(紅利點數為Hami Point)。
行動支付模式又能細分成NFC及掃碼支付,雖說Apple Pay、Samsung Pay、Google Pay三大Pay對一般人而言可能看似相同但原理略有不同。
eSE(embedded Secure Element,嵌入式安全元件) | Apple Pay、Samsung Pay、Fitbit Pay、Garmin Pay |
UICC(Universal Integrated Circuit Card,通用積體電路卡) | Hami Pay(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friDay理財+(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GtPay (亞太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HCE(Host Card Emulation,主機卡類比) | Google Pay、台灣Pay 台灣行動支付(臺灣行動支付股份有限公司) 玉山 Wallet(玉山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Hami Pay(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4. 第三方支付 Third-party Payment
指的是由第三方業者作為買賣中介,提供雙方保障的收付款服務,透過交易酌收比例做為手續費。與「電子票證」的差別是在於進入資本門檻不同(牽涉到金流規模與業務範圍)、法規監管單位也不同。
電子/行動支付 | 第三方支付 | |
說明 | 需要電支帳戶,可透過行動裝置付款,包含各種電子、行動與各式電子錢包完成交易 | 不須電支帳戶,透過第三方金流服務,在具有擔保的前提下,讓買賣雙方各自負擔手續費交易 |
法規 | 金管會,經濟部商業司:第三方支付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 數位發展部: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 |
平台 | 一卡通MONEY(iPASS MONEY)、悠遊付(Easy Wallet)、Pi拍錢包/玉山Wallet(玉山錢包)、台灣Pay、台新Pay | 綠界、藍新(簡單付ezPay)、歐付寶、支付連(PChomePay)、茂為歐買尬、連加網路(LINE Pay) |
5. 通路/其他電支 Others
最近密集出現的還有各種百貨零售通路電子支付(多屬第三方支付),算是趨勢而崛起多到想不注意都難!
☆國內:四大超商電支、全家全盈PAY、全聯行動支付PX Pay、寶雅POYA Pay、新光三越skm pay
☆境外:日本電支「全支付PayPay」、Q Pay統振Q PAY→差異說明
尚未列入的還有點點付DDPay、Yahoo奇摩超好付、支付寶、Paypal、派安盈Payoneer……,只能老派的說一句:族繁不及備載。※台灣「歐付寶O’Pay」與阿里巴巴的「支付寶Alipay」已達成和解。
看到上面這張圖是不是眼睛會自動霧化?!讓我想起6歲的外甥女曾經說過的經典台詞:「我只是要看沒有要懂!」OK的~
從經營類型來看發行應該能更加清楚!發行單位再透過中介(銀行,有些數位帳戶無),提供支付工具。當供給越多,站在另一端的消費者應該清楚自身需求,是需要還是想要?老實說,除非你是這領域非常專精的理財達人,不然還是建議盡量集中消費以免過分分散、捨本逐末導致財政破口。
【了解更多數位支付】: